浙江工业大学物理学院
 所在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 教师简介
教师简介
肖维文

     肖维文,四川平昌人,浙江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浙江省省级人才,浙江省特聘专家。


教育工作经历:

2024.7-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2016-2024     浙江大学,研究员

2013-2016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

2010-2013     韩国国家聚变研究所,研究科学家

2008-2009     法国原子能署,访问学者

2006-2009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


研究方向:

1、等离子体物理;

2、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实验;

3、等离子体诊断。


研究经历及获奖情况:

1、利用微波诊断探测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和旋转速度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

2、蔡诗东等离子体理学奖(2010),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10);

3、第一次实验超声分子束缓解电磁振荡,获得韩国核学会杰出科技论文奖,该工作在2012年国际IAEA大会报告(2012),该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大型装置上都得到应用;

4、超声分子束缓解电磁振荡研究工作获得核聚变杂志“Nuclear Fusion Award 2015-2016” shortlist。


担任国际、国内学术组织职务及社会服务:

1、The International Tokamak Physics Activity (ITPA) 诊断组专家组成员;

2、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诊断研究室“特聘客座研究员”(202304-202603);

4、《Modern Low Temperature Plasma》 Editorial Board Member(202207-202506);

5、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04-202603);

6、“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执行委员会成员;


学术成果:

      自2003以来,从事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一线科学研究;2006年首次完成用于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微波诊断研究;“自发输运垒研究”于2010年在物理学著名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首次利用超声分子束缓解边缘局域模,于2012年IAEA国际聚变能大会(FEC)做大会头口报告;2016年在磁共振场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物理研究中取得新突破首次观测到磁共振场在等离子体中非对称传播并于2017年在物理学著名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

    自2016年回国以来,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2025),带领团队首次完成TALIF诊断建设,该诊断已安装到中国环流器三号大装置上服务国家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依托国内磁约束装置中国环流器三号(HL-3)和东方超环(EAST)、韩国KSTAR、美国DIII-D等装置开展高参数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

    注重团队人才培养,推荐青年学生参与国内磁约束核聚变大装置联合实验,推荐多人次青年学者到京都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实习。近年来,带领团队在基础等离子体物理湍流能量转换和控制、外加磁扰动领域以及低温等离子体应用领域取多项新进展,其成果发表在《Physics of Plasmas》和《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上。


教师简介
肖维文

     肖维文,四川平昌人,浙江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浙江省省级人才,浙江省特聘专家。


教育工作经历:

2024.7-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2016-2024     浙江大学,研究员

2013-2016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

2010-2013     韩国国家聚变研究所,研究科学家

2008-2009     法国原子能署,访问学者

2006-2009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


研究方向:

1、等离子体物理;

2、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实验;

3、等离子体诊断。


研究经历及获奖情况:

1、利用微波诊断探测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和旋转速度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

2、蔡诗东等离子体理学奖(2010),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10);

3、第一次实验超声分子束缓解电磁振荡,获得韩国核学会杰出科技论文奖,该工作在2012年国际IAEA大会报告(2012),该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大型装置上都得到应用;

4、超声分子束缓解电磁振荡研究工作获得核聚变杂志“Nuclear Fusion Award 2015-2016” shortlist。


担任国际、国内学术组织职务及社会服务:

1、The International Tokamak Physics Activity (ITPA) 诊断组专家组成员;

2、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诊断研究室“特聘客座研究员”(202304-202603);

4、《Modern Low Temperature Plasma》 Editorial Board Member(202207-202506);

5、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04-202603);

6、“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执行委员会成员;


学术成果:

      自2003以来,从事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一线科学研究;2006年首次完成用于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微波诊断研究;“自发输运垒研究”于2010年在物理学著名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首次利用超声分子束缓解边缘局域模,于2012年IAEA国际聚变能大会(FEC)做大会头口报告;2016年在磁共振场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物理研究中取得新突破首次观测到磁共振场在等离子体中非对称传播并于2017年在物理学著名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

    自2016年回国以来,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2025),带领团队首次完成TALIF诊断建设,该诊断已安装到中国环流器三号大装置上服务国家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依托国内磁约束装置中国环流器三号(HL-3)和东方超环(EAST)、韩国KSTAR、美国DIII-D等装置开展高参数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

    注重团队人才培养,推荐青年学生参与国内磁约束核聚变大装置联合实验,推荐多人次青年学者到京都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实习。近年来,带领团队在基础等离子体物理湍流能量转换和控制、外加磁扰动领域以及低温等离子体应用领域取多项新进展,其成果发表在《Physics of Plasmas》和《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上。